◎物業一分工程部 劉順
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
——題記
誠信是立國之本、立業之本,一個健全的社會一刻也離不開誠信。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譽,市無信不興,企業無信不昌。誠信是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繼承,在圣人心中所尊奉的“信、義、仁、孝、禮、智、勇、忠”八種德行中,“信”被尊為第一位,可見古人對誠信的重視。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以誠立業、以信取人的道德傳統,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社會結構和凝聚力強大的傳統文化和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千金一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之類的美談佳話永留史冊并體現在實際生活中。中外歷史反復證明,一個不講誠信和沒有誠信傳統的國度和民族,終究會消亡。
守候誠信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大談詩詞歌賦,政治思想家談論教育仁政,看似毫不沾邊,可他們的言行永遠都離不開“誠信”二字。
墨子曾經告訴我們,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在不講誠信之人必將受到惡果。
子路也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就如2011年那對感動中國的兄弟——孫東林、孫水林。哥哥為在年前把工資發到農民工手中,不幸在途中遇難。弟弟為了完成哥哥的遺愿,忍著悲痛, 堅持把工資如約發到了農民工手中。弟弟的雙手在顫抖,農民工們的心在被感動著。
在“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晚會上,弟弟抽泣地說著哥哥生前的遺愿,多少人淚如雨下??此破椒矃s又偉大的兄弟倆為我們樹起了“誠實”的榜樣。
人無信不立,希望我們能守候自己的誠信,誠實做人。
給別人多一些信賴,那我們收獲的豈不是更多?
天道酬誠
泱泱古國,悠悠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軌跡,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五千年的風霜雨雪沒有將龍的傳人那些優良傳統埋沒,而是歷久彌新,薪火相傳。古人推崇誠信者,今人厚愛誠信者,歷史選擇誠信者。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者,發乎禮,義者,發乎情,止乎心,正乎身。在儒家看來,行仁施義的先決條件為內心的向善,所謂勤心誠意者也。心中信守誠信,方能寧靜安心,進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行義者亦應以誠信為本,義之所存,誠信存之也。讀《大學》《中庸》,一字以蔽之,誠也,誠包羅萬象,誠信是它的具體體現。
在滾滾而來,浩蕩而去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誠信者比比皆是,荊軻于“風蕭蕭兮易水寒”中作別太子丹,壯士一去,只為報知遇之恩,雖蹈死地亦無怨無悔。陶朱公蕩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秘訣便是誠信經商。后世徽商,晉商皆履行了這一原則,才有了商行的繁榮昌盛。
誠信在心,將誠信發揮在經商致富中,可以家財萬貫;將誠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傳頌;將誠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內,則可萬民歸心,順天地陰陽、法四季輪回,運之則五岳震蕩,百川奔涌,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發行吟澤畔時,嘆“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戀闕,心系國家,屈子一躍,一河碧水為之激蕩,千載令名不朽。劉邦入守關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劉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之礙,與鄰國交好,于內則治民,誠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對百姓有誠信,天下人擁他為王,他便要為萬千黎民百姓謀福祉,是以 “貞觀之治”……凡此種種,皆言誠信為人立身之本,天道酬誠。因此,傳承民族的美好品質,將誠信貫穿身心,用誠信指導我們為人處事,則人生得以絢爛,事業得以輝煌!
謹記,天道酬誠信,誠信伴我一路前行。